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如今不少老人生活条件好了,餐桌上荤腥油腻不断,时间一长血脂悄悄升高,还常伴着四肢麻木 —— 手指脚趾发僵,摸东西没知觉,甚至拿不稳筷子、走路发飘。
去医院检查,西医多说是血脂高惹的祸,开了降脂药,还建议用强的松这类激素缓解麻木。可吃了许久,血脂虽降了些,麻木却没多大改善,反倒可能添上乏力、胃不舒服的毛病。很多人不愿用激素,可麻木总不好,实在闹心。
其实这问题根源不只是血脂高。人到老年,气血本就渐虚,又因贪嘴油腻、不爱活动,脾胃运化功能变弱,水湿排不出去,慢慢堆积成痰湿。这些痰湿堵在经络里,气血送不到四肢末端,麻木自然缠上身。这种情况下,单靠降脂药和激素,没解决痰湿阻络、气血不足的根本问题,难怪收效甚微。
关于这种病症的成因,古代医籍中早有相关论述。《素问・痹论》中说: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。其风气胜者为行痹,寒气胜者为痛痹,湿气胜者为着痹。” 这里的 “着痹”,指的就是湿邪偏盛导致的痹证,表现为肢体沉重、麻木、活动不便,正与该患者因湿邪阻滞经络而致手脚麻木的情况相符。《灵枢・本脏》也提到:“经脉者,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,濡筋骨,利关节者也。” 说明经脉畅通是气血滋养筋骨关节的关键,一旦被湿邪等阻滞,就会引发各种不适。而《景岳全书》中 “凡人之气血,犹源泉也,盛则流畅,少则壅滞,故气血不虚则不滞,虚则无有不滞者” 的说法,则点出了老人因气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进而加重湿邪阻滞的病理过程。
针对这种情况,我用药如下:黄芪 30 克,党参 20 克,当归 15 克,白芍 15 克,白术 15 克,茯苓 15 克,米仁 15 克,防风 15 克,羌活 9 克,蜈蚣 4 条,甘草 6 克,桂枝 10 克,共 12 味药。
这个药方的用药思路,是以祛湿为首要任务,同时兼顾补气血、通经络。老人不爱运动,本身正气就不足,加上年岁增长,气虚更为明显,湿邪趁机侵入经络,导致气血无法顺畅到达四肢,引发麻木。方中黄芪和党参用量较大,黄芪能补气升阳、推动气血运行,党参可补中益气、增强脾胃功能,二者配合,能有效弥补老人的气虚问题。气足了,才能更好地推动湿邪排出,让气血在体内顺畅流动。
当归和白芍搭配,当归能养血活血,让血液充盈且运行通畅,白芍可养血敛阴,增强补血效果,二者共同作用,为四肢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,改善因血虚导致的麻木。白术和茯苓是健脾祛湿的经典组合,白术能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,茯苓可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,它们能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,从根源上减少湿邪的生成。米仁,具有健脾渗湿、除痹止泻的功效,它能帮助排出体内的湿邪,尤其对湿邪引起的肢体麻木、沉重有很好的缓解作用,与白术、茯苓配合,能进一步增强祛湿效果。
防风能祛风胜湿、疏通经络,羌活可祛风除湿、止痛散寒,二者都能针对经络中的湿邪发挥作用,尤其擅长疏通四肢的经络阻滞,让气血能够更顺畅地到达手脚。蜈蚣则像 “先锋” 一样,它性善走窜,能穿透经络中的瘀阻,祛风通络的力量很强,对于湿邪长期阻滞导致的顽固麻木,能起到打通关键通道的作用。最后,甘草调和药方中各种药物的药性,桂枝温通经脉、助阳化气,让整个药方的药力能够更好地协同发挥,直达病所。
在用药的同时,还要强调 “行动气之” 的重要性。老人原本不爱运动,而适当的运动能促进气血循环,增强脾胃功能,帮助湿邪排出,与药物治疗相互配合,形成合力。只有让药物调理和适度运动结合起来,才能更有效地去除湿邪、补足气血,从根本上改善手脚麻木的症状。
需要提醒的是,以上内容仅为针对该患者情况的分析和用药思路。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存在差异,所谓 “千人千方”,若有类似问题,一定要找专业医生面诊,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,切勿自行用药。
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?公众号留言,我为你专业分析
亲爱的各位网友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。
在交流中,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,不知如何应对,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,存在健康困惑。
现向大家说明: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,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,为大家做辩证分析。
但因网络交流限制,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,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,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,望理解。
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,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,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,树立正确健康观念。
本文内容原创,如有转载请标明 “转自中医罗华昌公众号”,侵权必究。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弘道》及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版|权|声|明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开户优惠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